close

費了好大的勁,花了很多摳摳,終於把螢幕一步步換上去4K螢幕了,

以下就大致分類一下(我自己要看的)

    解析度 個人裝備
1 1k   960×540  
2 full HD 1920×1080 10"、11"、14"筆電
3 2K 2560×1440 HQ 2K 24"
4 2.5K 2560×1600 小米平板5
5 4K 3840×2160 LG 24"58B、43"電視
6 8K 7680×4320  

以前讀書的時候XGA 1024×768解析度玩CS已經覺得自己是神了,隨著遊戲商跟軟體喪心病狂的狂堆一堆有的沒有的選單,不但是電腦跑不動,螢幕能顯示的侷限性也開始提高(但是吸收的資料量是差不多的,甚至還變少)2016針對2006到2016這10年間,有份報告解析"當時"的現代人用MB數去計算每個人平均閱讀的資料量從幾MB,突然演變到2-5GB計算到50GB、100GB的巨大差異之後(當時在討論蝙蝠俠藍光片不藍光片差在哪裡),研究人員發現這個意義已經不大,因為那個時候還有個資訊爆炸的名詞,所以研究人吸收知識的量用幾MB就可以反推大概一年要閱讀20-40篇萬字書的閱讀量,但是後來圖文並茂,把知識量灌水了,而閱讀量反而沒有增加,到近年的抖音化,人看到full HD、4k已經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人大腦已經代謝掉太多Glutamate谷氨酸鹽(大腦代謝物),以前所謂的看書看得很累,到現在是看廢片看得很累,結果是不能比較的,不過這並不是這篇自己的blog要記錄的題目。就好比標題提到2022,這之前也針VGA、DVI、HDMI換來換去的評測。(現在都還有同事去買個螢幕、顯示卡,哪怕主機板onboard個VGA接頭都覺得是落伍的象徵,但其實VGA本身就可以直接打到1920x1080@60Hz的訊號,以我個人的使用量,VGA跨度到full HD依然是輕輕鬆鬆)

有人說HDMI拉卷軸才不會有抖動的果凍屏,試問誰能一秒讀60個字,手機拉一次卷軸是450字在跑,電腦1600字,就算翻實體書就是天然120禎在跑,眼睛看得完1000字,腦袋也接不上啊,平常看的電影、YT影片我也是用60禎看完也沒頭暈,只能說庶民眼.... 看不出來傻民有傻福吧。

在更換螢幕的原因:一方面因為現在軟體的編排已經無法用低解析度去閱讀,二是使用高解析度有提升閱讀效率的優勢,一的方面就不回頭重複討論,這在10年前也有研析過,

二就是閱讀的效率跟品質,先說結論,使用Full HD已經足夠大多數閱讀需要(無論橫式、直式),較大的螢幕在分辨字體還是有屌打小螢幕的優勢,譬如同樣是full HD的14"筆電螢幕、4.7"手機螢幕,在瀏覽文字上就相差非常多,一般閱讀而言,使用大螢幕可以顯示的字數起碼1400-1500字,在手機上也可以顯示300字但是扣掉編排,塞250字緊繃,

 

以一段新聞為例,中文新聞拿捏到人事時地物,大約2-5秒,其他中間介係詞連結起來,加上load圖片、廣告....15秒就可以瞭解一段時事,而需要深入研究的(以往關鍵字需要特別翻查一下資料)

 

而現在的用手機看新聞的話,因為農場新聞對於標題都寫得遮遮掩掩,一般LINE新聞標題可以塞入48個字,可是現在都只有寫25個字,還不清不楚,如果套用以往的方式還得花上幾分鐘去load圖片跟廣告,很累的得上下拉動卷軸確認個5-6遍才能大致上知道這篇新聞在講什麼,而在延伸閱讀、翻查資料時間也差不多要花上10分鐘左右。

遇上農場文的新聞,基本上就是浪費掉10分鐘時間,以往我閱讀新聞一天不超過15分鐘為例,大概就可以看完60篇報導,休息一下就可以繼續我的事情上工了。

但是現在的農場新聞,如果還用舊方法,一下就要暴增到10個小時,工作效率瞬間被拖累了400%,如果我連休假都有安排活動,10小時根本是在開玩笑,於是我幾乎就直接skip掉點「只因這個人」「只因『這件事』」為標題的新聞了,如此一來我就可以歸還10個小時了? 其實不然,就變成我一天閱讀新聞的量都必須克制,改回去讀書,

這麼一來,還有必要在更新高解析度螢幕上嗎?

先說結論「當然沒有必要」,所以組電腦、換螢幕,還是以建立在口袋夠深為前提上才做的事情,

以這為基礎下,更換螢幕就是說在我一天使用電腦模式的6-8小時下(包含手不在鍵盤滑鼠上的時間,別跟我說手不在方向盤上就算休息的P話)

我就可以妥善的用高質量的閱讀環境去處理我以往需要瞇著眼睛訂正錯字

有效的壓在5個小時完成額定的電腦工作,我就可以解放雙手去把『必須要從電腦椅上爬起來的事情』乖乖做完。

不然就跟鍵盤俠沒兩樣。

說了這麼多就是我去選擇,省略中間屎屎尿尿,到實際使用的心得,

  1. 1K(960×540),我當然沒有用過這個規格的螢幕,從舊286時代用到586基本上就是1024x768基本操作,因為當時候的軟體就是這麼設計的,所以印象中還真的沒有太大問題過(沒比較沒有傷害,但是係再回過頭去看絕對是辣眼睛),以前可以pk的就是看誰家的螢幕大一點14"、15"、19",不過在這我就是以1K來當作一個單位。
  2. full HD(1920×1080),到full HD既不是2k,但是以一個階段來說也是可以當作我們現在正常來用的單位,基本上現在電腦螢幕要搞到full HD以下的,一是不划算、也不符合需要,因為現在的網頁編排、軟體編排,那怕是windows桌面空在那裡不動,都不會是1080x720p可以勝任的,而1920x1080p 的fuLL HD更是,而Full HD的重點就是,大,因為full HD是我覺得人類肉眼可以容忍的最小pixel了,而筆電14"在用的,我覺得是極限,加上windows自動選字的爛性,還是不能像以往靠單字的「輪廓」去判別錯別字,基本操作也得要有個24"外框(至於內框要23.7"、23.8"就看你實際去賣場看到舒適度、爽度而定),我個人是覺得24"是最ok的,能再往上就越好、最大27"緊繃(脖子轉動會受不了),我有段時間就用32"電視在當螢幕使用就真的不錯,因為我最多就是只會看到27"的範圍,其他無用資訊欄就是自己體感屏蔽(頭也懶得轉過去多看一眼),
    結論:24"-27",用到32",我自己也是當27"在用。
  3. 2k(2560×1440)螢幕是個很奇妙的單位,實際使用上來說完全沒差,我一度以為我被雷到,但實際運算2k的上下左右比HD螢幕多了上640、左右360,對應螢幕上的pixel高度,也就是上下多3-4行字,對到現在一般網頁的排版,就是多了4-5公分的留白處,像我給我爸的i5文書為例23.8" HD,換成23.7" 2K,字體其實還縮小了0.7%,反而更糊了,所以一般我會建議HD換2k螢幕,就應該是你現有的螢幕再往外延伸個一階24"上去都直接跳到27",至於原本就使用27"這個尺寸的HD,最好是換到28",至於32",絕對是雙面刃32"HD換2K,基本上我是建議HD沿用比較好,如果是學生筆電出社會想在固定的房間用電腦的話,也千萬不要像我用到一個24"的2K螢幕,一方面而言HD到2K螢幕說實在是沒有差的。
    結論2K螢幕適合無螢幕初入門使用(第一次組電腦、小筆電換成大螢幕桌上型電腦最佳選擇),已經在使用大尺寸HD電視的,完全不建議更換,字彙縮小,顯示的資訊量也沒有比較大,但是相對於原本筆電使用者而言,HD由小換大,資訊量卻沒變那換大螢幕就毫無意義,2k對於HD而言其實就是多了$500的差別大約是多了7%的花費,換得多25%的閱讀範圍,可是每天同樣的使用時間,多讀4行字,同樣一年下來的時間使用效率讀了更多的訊息內容也少刷了好幾下滑鼠,多花的7%而得到+25%的回報,性價筆超值,但對於原HD電腦螢幕使用者來說等於是前面花的那一筆HD白花了,還得要再花107%的錢來換25%,還不如直接考慮花150%的錢考慮4K性價比(4K就流到第5.點解析)。
  4. 2.5K(2560×1600),現在筆電的螢幕邊框可以越做越薄,就生出了這個奇妙的解析度既不是2k,也不是3k,非得搞個2.2K、2.5K、2.8K(就不能3K上好上滿嗎?一定要留個小數點??)我覺得差異最大的就是2K以上解析度,尤其是打直拿來看漫畫,根本是神器,每一頁都不需要上下拉、或是拉大縮小(用手機看的時候真的會拉到手指都刮傷了),不過做為電腦螢幕,目前也不好找,就算找得到,其實不失為一種選擇,而且2.5K在文字顯示上會舒服,是因為平板電腦都是平板(手機)模式,字體編排當然是以「一本書」為單位,無論是眼睛看的,或是手上在拿的,但是如果是擺在桌上,眼睛離螢幕的距離,中間隔著鍵盤滑鼠,其實,真的好死不死你走過路過真的看到了這麼特規的存在(換作是我看到我也是覺得萬元買4K就好了),可能還是建議比照2K vs HD,不過是多了4行字變成多了6行字罷了,以入手難易度來說,大概也跟2K螢幕一樣可有可無。
    結論:當螢幕的話直接跳過不考慮,因為手機/平板上看得舒服,不代表電腦上會舒服多少。
  5. 4K(3840×2160),目前我使用上勉強及格的規格,先說優點,字體絲滑的程度,就算座位拉遠一點點,同樣的字看起來也舒服多了(真心不騙)。在訂正錯字其實沒有什麼效率提升,但是舒適度有,圖形介面上也平滑許多,重點是一般HD螢幕放上現有的軟體,其實非常的不堪入目,而用在4K上,左右分屏都還嫌螢幕解析度過高,完全沒有壓榨出效能,畢竟左右分屏也等於是在我的電腦桌上搞出了2個直立式的2K螢幕,效果簡直一個好到不行,這也是我為什麼推崇4K螢幕了,與其拿一個2K直立提高工作效能,還不如4K螢幕一個直接開2個視窗方便(極限是3,而我是割了4個直立式視窗,在27"、28尺寸還ok,可是同樣內容擠在24"根本是在虐待自己的眼睛),而且Windows的『螢幕分割』功能(拉滑鼠就可以選擇左、右、¼畫面),我覺得根本就是為4K螢幕而設的,在HD螢幕上使用根本是垃圾,在2K上使用也還是垃圾感少一點點的垃圾,而在4K螢幕上,垃圾感就不見了。就是好用,但是我覺得HD或是2K螢幕單獨存在的必要性就是,我在點兩下放大視窗,說什麼都還是比我在4K螢幕上往左邊拖一下、往右邊拖一下... HD螢幕點兩下放大還是方便好使,但是這個部分,如果是直立控,建議是找19"的直立螢幕,無論是桌面空間占比,文字瀏覽上,都比較有效率,否則我是覺得還不如單用一個4K螢幕搞定,畢竟1+1的效果,如果遇上不想要中間那條螢幕邊框的話,除非2顆full HD螢幕是二手市場撿來的,否則同樣要花錢大約是正常大尺寸HD螢幕略多50%的價格,我還是建議直上一朵4K螢幕絕對是最有效率的組合,反正你遲早都得面對4K螢幕的,等到你在外面蹭4K解析度習慣了,在家使用剌眼睛而使用率降低,為何不在家就可以舒舒服服的使用,在外面也不一定非得再多花瞳力在外在環境干擾下不專心的看些有的沒有的呢?而使用1個2k的螢幕增加率大概是多了25%,更別說把4K擺了2個2K顯示環境下的雙視窗直接就是25% double變50%(雖然我不是數學家,但這聽起來不錯吧? ),那多出來的50%金錢幾乎是等價交換了50%回來。
    說這麼多,4K螢幕也有尺寸配比問題,我自己使用的是24"(23.7")、43"兩種大、跟靠北大尺寸規格的顯示螢幕,但是因為兩個螢幕放在一起我會因為眼睛舒適度而把目光焦點都只放在43"上面,但是要切回24" 小螢幕上的時候,眼睛對焦切換就非常疲倦,而且43"+24"的配比,無論上下、左右,我的脖子都非常不舒服,原本就是要送給我妹之前,自己開箱試試爽度的,但是爽度是有了,可是使用24"就變得不爽,而且43"電視的發熱量真的讓我有功率恐懼,想想我放一個吃電獸,心理層面還是挺有負擔的。
    結論4K螢幕最好是挑你原本full HD螢幕尺寸的double就對了,以double完都還在32"內為原則,但你在房間就已經是拿32" full HD電視在當電腦螢幕,我會建議你沒換也沒差,真要換的話,落差感會覺得這筆錢花得不值得,畢竟32"的HD螢幕以當年來講都是萬元,現在4k螢幕也都是萬元,都是蛋疼的一筆開銷,
  6. 8K(7680×4320),大概是目前現階端市售環境魔王級別的存在,尤其是$$那億點點的差別,可不是4K螢幕價格double、double可以輕鬆升級的,目前還沒有長時間使用,只能先保留欄位,等在同事家蹭過幾小時後再回來給大家報告,要先下個結論的話65"級別,不是我脖子可以承受的。

以上對於1k 2k 3k 4k 8k 狗呷k的分類是我自己以我自己實際使用上,去做整理的分類,如果閱讀的小夥伴在對照發現跟什麼歐規美規中國規劃分的部分誤差很大,建議是跳過不要參考比較好。

因為這些規格是以我目前常逛的家樂福、燦坤、順發、全國電子... (還有什麼我也忘記了)為主,畢竟我也有考量過如果我去騷屁股搞了個什麼"正規"、正統,可是我眼睛就是看不習慣,說出去要比較也麻煩,畢竟我又不是面板系,我只是文字工作方便為準,至於你要剪片需求、看影片需求,一般我是直接建議你直接full HD矇用就好,口袋有摳摳的,絕對是4k直上真心不騙。人一輩子都會面對4K的,你為什麼不現在就換4K,但是4k就如我上述的問題,4k在使用像我用在24"小螢幕真的是極特殊需求取向,一般我是建議一定要超過32",但是超過32"那個發熱量絕對不是般台電風扇對著臉吹得,但是你如果都敢用32"的烤箱烤臉了,那你為何不用到4k螢幕呢?

至於廠牌迷思我是沒有的,雖然我也是買過Sony Bravia電視,時過境遷也只是放在飯桌旁邊當擺飾,讓飯桌看起來有很厲害的感覺。

因為以上文字大多是跟一群同事、朋友,肥宅間的私聊整理出來的過程跟結論,有些人會覺得都在聊螢幕了卻沒有圖片,這部分還得查找對話紀錄傳的照片有沒有失效,而且很多也都是非公開的工作畫面,如果是看影片的比較,我坦白講以我這個庶民眼『純看片真的沒差』,你要說藍光片、4K片可以看到背景、陰影裡的家具、牆壁擺設細節,那我還是承認『I don't care』,建議自己可以找時間算算自己需要看文字的佔比,我拿我自己跟周圍朋友觀看YT的時間時長,我今年到目前10月底這個時間,總共花了620小時(大約是每日2.1小時),我爸820小時,大多數人都在700小時左右(初算也就只是少了14%時間),而我比一般人縮掉的100小時,大約就是我比一般人多花在文字處理上的時間,或是根本就不碰3C產品的時間(怎麼折算也就每天34分鐘左右而已),至於額外用在文字、coding的時間,我到時沒有統計過到時沒有統計過,以上是我統計的範圍(總時數/使用天數/可能不知道用到什麼地方去摸魚了一定一定)

最後就是要推薦一個for Windows 10使用者的APP可以在Microsoft store下載的PowerToys(官網下載PowerToys連結),裡面我覺得唯一重要的APP是FancyZones,協助你預設每個123號螢幕的螢幕分割劇本,每次移動視窗、按住shift,丟到你預設的大小,視窗就會乖乖排好,看你是要排滿、還是排不滿(像LINE的對話框格我就只會顯示巴掌大),不裝不知道、裝完嚇一跳,如果是多視窗執行的時間管理工作者而言,你大概就不會拘泥於什麼好幾個FullHD了,你可能就會直接買一個超巨的4k、8k回來用軟體分割,至於FullHD就留給打電動的玩家使用吧(頗遺憾的是,目前好像沒有什麼軟體可以我開指定軟體它就會自動跳到我想要的指定位置、大小,畢竟我一次要開的程式編輯器、腳本軟體、行事曆、通訊對話框有8個,意思就是我省略了個別調整8個大小去8個位置,簡化成我只需要8次調整位置)要說缺點的話這APP的軟體名稱什麼Toys、Fancy的,結果是超有生產力的APP,不過這軟體我覺得對於使用Full HD的玩家來說你可以直接跳過

結論來說我會優先推薦4K電視,但這是以我自身使用立場來說的最優解,我自己也是會在咖啡廳、或是幫家裡顧店時最小佔用店裡空間來coding,說用HD螢幕看一堆字、打一堆字,我也沒有因此瞎掉,而單用一個HD螢幕筆電來做事情,還真的就是只能用1k的效率來形容,換到4K其實也不會變4倍,這點就是端看各位身處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去拿捏就好。畢竟站在順發還是Costco那賣場的Demo,真的一點感觸都沒有,不過現在4K電視基本上都是可以跑Android TV,建議可以跑一下4K畫質的影片去毒一下,是我... 坦白說真的很無感,我是狠下心刷下去抱回家接電腦來用才發現『4K接電腦還真的好』
知道自己在使用螢幕的定位,而這之後要看怎麼去買正確尺寸的可以參考下一篇《4K螢幕的採購指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戰術柯基 的頭像
    戰術柯基

    小蓋哥老闆與蘇珊妹的日常

    戰術柯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